問答環節 跟進
再次感謝各位參與《跨越邊界.幸福無限》從研究至實務經驗: ICF 核心集應用研討會,以下的10條問題,為大家當日的提問歸納得出,在此解答:
Q1: ICF 鼓勵使用者的意見及參與,如果使用者因智力限制未能了解或表達自己的意見,如何推行ICF?
A1: 利用一般與此類人士溝通原則,以簡單易明的語言、圖像或輔助溝通工具,簡化溝通過程,讓服務使用者容易表達需要或理解。家屬、主要照顧者及同工對服務使用者的喜好和日常生活有相對深入的認識,鼓勵他們參與討論,可確保因智力限制之服務使用者得到充分考慮和尊重。
Q2: 對於功能上及結構上無任何問題的使用者,是否仍然需要用ICF去評估使用者的需要?
A2: 即使無何功能結構問題的服務使用者,亦值得使用ICF分析影響他們功能的個人及環境因素,以全面了解個人身體以外、心理和社會等各方面的狀況。
Q3: ICF 核心集於 實施上有困難。例如d210 Single task (2100 simple task),如何介定simple task? 香港能否自立一組,作本地化定義,類別補充,評分準則?每個中心都自己做,難以相互參照...
A3: ICF核心集的類目確實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缺乏細節(例如第二級類目),導致應用時標準不明確。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根據服務使用者的具體需求和團隊提供的服務類別,制定本地化的定義和統一的評分準則。這樣可以提升團隊內部及各服務使用者之間評估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時,為了確保標準化和科學化,我們需要長期持續地收集使用數據,並通過研究將這些評估標準轉化為可量化的系統(通用度量標準)。這樣,不同中心之間也能參照統一標準,減少差異。
Q4: ICF 限定值本身主要用作分類用途,直接用作臨床進度評估會否在敏感度(sensitivity)上難以反映患者真實狀況,特別是限定值3分的覆蓋範圍頗闊。請問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A4: 限定值主要用於分類用途,幫助標準化描述和分類個人的健康和功能狀況。當直接用於臨床進度評估時,在敏感度(sensitivity)方面可能會與使用其他標準化的臨床評估工具比較時,會面臨一些挑戰。但其可取之處是可以將不同範疇以劃一的量度指標,以統計方式比較相互關係。
Q5: 請問概念上5大範圍應用ICF與使用ICF編碼作臨床應用,為何後者有在臨床上應用較值推廣?
A5: 應用ICF框架的六大組成部份「健康狀況、身體功能及結構、活動、參與、環境因素及個人因素」。ICF分類系統的應用應按照使用者的需要而定,故不論是應用其概念框架去瞭解服務使用者的功能狀況及影響功能的各種因素,或是將服務使用者的功能狀況編碼作為數據收集及分析等,於臨床上皆有其值得推廣之處。
Q7: 如服務單位希望應用ICF於前線服務,建立自己的核心集是否必須?
A7: 核心集目的在於涵蓋某特定健康狀況的功能描述。應用ICF可以有不同方式例如ICF框架、各式ICF-based評估工具及 ICF 檢查表 (ICF Checklist) 等。服務單位推行ICF應用時可按實際情況,如人手、服務使用者類別等,揀選適合的推行方式。
Q8: 曾遇到個案的期望較高但能力落差較大的經驗,請分享
如何引導個案建立較可行的目標或引導他們改變想法?
A8: 與服務使用者參與討論現實與期望,透過分析讓他們理解現實中的挑戰和限制,並調整目標以符合實際情況。將較大目標拆解為一連串相對較小及可行的目標,讓服務使用者更能體會到過程中的進展和成功感,漸漸增強雙方的信心。
Q9: 有什麼策略及培訓令所有同事都有同一視野去認識ICF核心集?這對於Delphi process十分有影響。如同事沒有同一理解,便會變得十分主觀。
A9: 我們首先透過統一的培訓計劃,為同事提供ICF基礎知識,確保他們對ICF的概念、結構和應用方法有一致的理解。接著,根據不同服務類別,邀請ICF和Delphi過程的專家進行進階培訓,針對特定服務使用者的需求講解ICF核心集的選擇與應用。培訓還包括模擬工作坊,讓同事在正式進行Delphi過程前,實際演練如何制定和應用ICF核心集,並透過討論和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應用過程中,核心小組會監察團隊的一致性,並收集同事的使用經驗和建議,作為改進依據。
Q10: 楊震轄下有不同的復康服務單位,當中有不同的服務性質、服務對象,在機構層面推動ICF嘅過程有無遇到咩困難呢?又有咩策略可以同在座嘅朋友分享下呢?
A10: 建立單位/機構建立一個對ICF發展支持的氣氛,包括管理層、專職以至前線員工,了解人事間的能力及限制,設定由最基本開始提供培訓,從小規模發展項目開始,讓同工利用ICF框架作起點為服務使用者實現目標。透過實踐建立大家對ICF的認識及信心。